以七生巧,巧拼万物 I 距“殊方同致 数铸文明”展览开展还有7天
作者: ${content.author} 时间:2024-12-17 浏览量:5,725无处不在的7 7是一个有趣的数字 一个星期有7天 北斗七星有7颗 算盘每排有7粒算珠 光谱有7种颜色 PH值中性为7 分别用1、2、3、4、5、6去除以7, 它们都是无限循环小数 1÷7=0.142857142857… 2÷7=0.285714285714… 3÷7=0.428571428571… 4÷7=0.571428571428… 5÷7=0.714285714285… 6÷7=0.857142857142… 这些数字很有趣 小数点后的数字不会改变 只不过位置交换了
还有一个和数学有关的益智玩具叫七巧板
千变万化的七巧板 七巧板是中国传统智力玩具 是由七块板组成的 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的“燕几图” 北宋进士黄伯思设计了六件长方形案几 宴请宾客时 能根据宾客数量调整案几的位置 又增加一件小几案后 把七件案几全拼在一起 会变成一个大长方形 分开、组合可变化无穷 这已经有了七巧板的雏形 到了明代七巧板的形状基本定型 明、清两代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 “……有七巧图,其式五,其数七, 其变化之式多至千余。 体物肖形,随手变幻, 盖游戏之具,足以排闷破寂, 故世俗皆喜为之。” 七巧板流传到国外后被称为“唐图” 有些外国人甚至通宵达旦地玩 李约瑟说 它是“东方最古老的消遣品”之一 任何一个几何图形被分割成若干部分后 面积的总和保持不变 这其中就蕴含了出入相补的原理 这个原理拓展到立体几何同样适用
鳖臑?别闹! 你听说过“鳖臑(nào)”吗? 它可不是“别闹”哦! 它是中国古代的先民们 创造的一种特殊的多面体 中国古代的先民们 在修筑房屋与城墙的土方时 发现许多复杂形状可以分割互补 并能够归纳为特定的形状 并将它们命名为堑堵、阳马、鳖臑…… 刘徽基于这些图形 提出并证明了“刘徽原理” (由同一块堑堵分割出的阳马和鳖臑的体积之比为2:1) 使中国古代多面体体积公式 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利用不同的形状相互组合 就可以搭建出房屋与城墙 这种思想 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并持续启迪着后人
你是否想更多地感悟数学智慧, 体验数学文化之美? 欢迎来中国科学技术馆!
2024年12月24日, “殊方同致 数铸文明”展览 将在中国科技馆二层恐龙广场 面向公众开放 让我们一同走进数学,对话数学!